宁夏林业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林草快讯

团结协作,再战险境——宁夏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021年林草生态综合监测工作(六)

来源: 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作者: 日期: 2021-09-23

八月中旬,天高云淡,景色怡人,正是徜徉贺兰山林海的好季节。贺兰山管理局组织开展了林草生态综合监测样地调查工作,此次样地调查,时间紧,任务重,路程长,很多样地的路线都充满未知,对于调查人员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科研科在接到监测任务后,制定了详细的林草生态监测样地实施方案,做出了精心周密的组织安排,共成立了六个外业样地调查小组,通过前期样地调查软件的技术培训和外业实操训练,根据样地的难易程度合理分配样地调查任务,各调查小组正式展开外业工作。

第六调查小组以红果子管理站张玉亮副站长为组长,张磊为副组长,另抽调了两名经验丰富的护林员配合开展工作。所分配的监测样地有11个,主要分布在正义关沟、王泉沟、水沟、石炭井、汝箕沟和小水沟,其中新设样地2个,复位样地9个,计划在10天内完成任务,我们组的调查任务是此次所有调查小组中样地数量最多的小组,所承担的任务之重,路程之长,都需要做出周密的组织计划,才能保障人员安全和样地的顺利完成。

812日,在做足充分准备后,趁着天色未亮,调查小组便开始了外业工作。此次样地监测工作,使用的仪器更先进,要求的精度更高,需要调查人员熟练的使用软件系统和仪器,不容有丝毫马虎。虽然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但在第一个样地调查中还是出现了系统无法正常登录和GPS导航偏差过大的问题,组长及时咨询专家老师和王继飞科长,重新校正了仪器,找准了样地方位,根据样地的引点,找到了样地的西南角,并开始进行样地的全面复位调查,第一个样地的圆满完成,让大家建立了信心,有了干劲。

  

  

817日,今天是我们第六组开展样地调查的第八天了,也是自调查以来最关键艰难的时期,剩下的几个样地全是硬骨头,但即使再硬的骨头,我们也下定决心要啃下,为了能顺利完成艾罗弯梁238号外业监测样地的调查任务,当天晚上入住在汝箕沟管理站汝箕沟羊刺沟口林政办。汝箕沟管理站领导班子很重视,在人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晚上便安排人员协助我们全面开展外业准备工作,调取了上期内业资料、询问上期的调查人员,初步了解了样地路线情况。但因贺兰山综合环境整治,时间久远,样地所处区域的部分地貌和建筑标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与地形图完全不一致,部分信息与调查人员提供的资料信息也无法匹配,林政办同事提供的信息,可用的也少之又少,几经思考,只能询问当地熟悉地形的牧民,据牧民介绍接下来要去的地方很远,地形很复杂,本想聘请他作为我们此次调查的向导,但因其家中有事无法参与,样地路线究竟如何走,始终不好确定。当日晚调查小组在张玉亮组长的组织下,再次对238号样地路线方案进行最后研究,借助奥维地图与现有信息资料的比对,最终下定决心,确定了行进的路线:渣台——北卡拉沟东侧缓坡——山脊线——大川——北侧山脊线——艾罗弯梁,地图显示直线距离为3.4公里。

  

818日清晨6:30分,暗色的天空让我们还分不清天空与贺兰山的交界线,直到调查小组一行4人到达矿区渣台,才见到一座座山峰有了轮廓,一点点亮光从东方升起,便开始徒步向东北方向前进。阴郁的天气带来的丝丝凉意让行进的过程变得轻松了许多,减少了对水分的消耗,毕竟进山之后,烈日、迷雾、峭壁、落石等不确定风险因素增多,无时不在考验着我们,在不熟悉的沟道里必须要合理的使用物资。一路上张组长不时的地图影像资料与现实地貌比对着差异,在脑海里勾画着最佳的行走路线,凭借多年的查山经验带领着我们前进,这对山形的判断、时间的掌控、植被的熟知,以及随时掌握小组成员体能状况的经验无不让我们叹服,时不时地嘱咐着队员,千万不能单独行动,要紧紧的团结在一起,有队员掉队了,就必须要等到齐了再出发,时刻提醒着大家注意自身安全,保护设备安全。

爬上第一条山脊线后,4人再次确定了下一步的行径路线,穿过大川爬至第二条山脊线,放眼望去,样地方向山大沟深,山峦高低起伏,纵横交错,当GPS显示直线距离还有1.6公里时,大家决定暂时休整一下,补充点水分和能量,做最后的冲刺,俗话说望山近,跑死马可不是一句戏话,短短距离更需要保持高度的集中和充足的体力,在面对行进危险时能够更快更好的应对,毕竟一路走来,虽然天气很凉,但山间碎石林立,好多人都脚下一滑,摔了跟头,在狭窄陡峭的山道更是小心翼翼,不敢马虎,一步一步的挪了过去,有惊无险的到达了对面,所以在这最后的关头,更是不能的掉以轻心,于是在老张同志的呦呵下,大家重新背起背包坚定地挺进艾罗湾。

当然在调查小组中,有两个年轻小伙,阳光充满活力朝气,都深受我们喜爱,看着他们的身影,有时也会羡慕灵活的身手,这两个小伙不仅有着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还有着充沛的体力和娴熟的技术,是团队中的技术担当和体力担当。其中张磊就是技术担当,在2015年就参加过贺兰山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工作,专业能力好,技术全面,此次调查的技术任务由他来执行,大家都亲切的称他为张工小张哈斌是一名退伍军人,也是第二次参加贺兰山样地调查任务,2015年和张磊同在一个调查小组,当时第一次参与调查时,缺乏野外工作经验,因水源物资短缺导致行进困难,对此到现在还印象深刻。而在这次任务中,路途遥远,沟道地形变化大,沟道内近日连续高温,部分地方缺乏水源补给,所以他主动请愿背负组员所有人的水源物资,仅水源就负重15公斤,来保证小组人员的饮水需求,这次的调查他的体能消耗最大,流的汗水最多,付出的艰辛最大。

  

在第二条山脊线汇合后,终于看到了久违的艾罗弯梁,结合已知信息确定了238号样地大体位置,经商议,判断下一道山梁为必经之路,沿缓坡前行就可到达样地周围。在到达前方山梁后确定有路可走,且GPS显示距离样地的直线距离只有700米时,我们紧张的心才稍显放松。

  

  

经过近8个小时的翻山跋涉后,于14:14分找到样地的西南角桩,随即大家各司其职,开始加固角桩,喷涂红漆,架设罗盘,RTK定点,填写样地信息……在误差范围内成功闭合了样地,在一声声呼喊中完成238号样地的调查,下一步就是数据资料整理与安全返回。可是天公不作美,在做完样地调查后本想抄近路顺着一条沟道往下走的时候,天开始下雨,而且越下越大,考虑到这条沟道继续前进,可能会偏离我们停车的地点,且山道的碎石更多,路会更加难走,张组长果断的阻止了继续沿沟道东进的计划,提醒大家这条沟下去很可能接到大风沟了,这条路下雨后不但湿滑危险,离我们返回的点也越来越远,到那时就麻烦了,我们必须望西走,找到来时的路才能安全返回。于是改为沿叉沟而入盘羊道上岭口,但面对这似乎不用弯腰手就能触碰的山坡,向上攀爬使得我们的体力消耗巨大。大家的运气似乎也不太好,进入第一道叉沟40分钟后我们又返了回来,因为这条沟进去后羊道只能走很少的一部分,其它地方全是悬崖峭壁根本上不去,只能加紧脚步继续沿沟前进尽快赶到下一个叉沟,在大约一刻钟后又一条叉沟出现在眼前,半小时后终于由羊道转入了驴道,意味着找到了正确道路,这是以前牧民常年行进的道路,必然能到达岭口,助我们找到回去的路。大家顿时精神抖擞,信心倍增,看着雨水在身上越下越急,周围的视野也逐渐模糊,大家前进的步伐不禁又加快了几分,借着驴道而上很快到达了岭口,找到了来时的小路。经过一天的翻山越岭终于从沟里出来了,返回到车辆停放的地点,看着大家淋成了落汤鸡,衣服里都兜起了雨水,不禁开起了玩笑,238号样地的调查就在笑声中圆满的结束。

  

在调查最后一个监测样地521号时,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此样地位于贺兰山小水沟的高窑沟内,接近分水岭,路途遥远,且周围山大沟深,到处是悬崖峭壁,很多地区只靠双腿是无法进入的,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一步步摸索,一次次失败中成功寻找通往最后样地的路径。在去往521号的样地的第一天,是从分水岭向下寻找,GPS导航的显示,我们离样地的直线距离仅剩840米时,陡然出现的悬崖峭壁就矗立在我们面前,让人望而生畏,张组长考虑到人员的安全,选择返回绕道前行,看着近在眼前的目的地,却无法继续前进,心里多少有点遗憾,在原路返回途中又有队员膝盖扭伤,使得路上花费的时间加长,最终只能不甘的放弃,准备第二日接着冲刺。次日,经咨询上一期的清查人员,重新规划了进军路线,打算从小水沟绕道进入,从早上八点半进沟走到晚上八点,近12个小时的徒步时间,离样地还有大约1.5公里时,经比对后发现沟道走错,又遇到过不去的悬崖,这时天色已晚,只好在沟里露宿,第二次又无果返回驻地。

  

  

之后,调查队员回到了管理站开始休整,重新计划着样地的路线,两次的失败并不能打倒我们,我们集中精力,尽可能找齐所有可用的信息资源,经过两天的各处询问和比对,第三次在红果子管理站孙强站长的大力协助下,由他亲自带队从小水沟的分水岭找到汝牛渠,又从汝牛渠下到高窑沟,绕过了悬崖峭壁,躲过了暴雨袭击,大大降低了人员的爬山风险,最终成功找到了521号样地,进行了样地复位调查。521号样地,是本组调查组历经四天一夜,克服千难万险,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在一次次失败中勇敢站起,啃完的最后一根硬骨头,圆满的完成了我们小组所有的样地调查任务。

  

  

本次林草生态综合监测样地调查,充分体现了大家的团队意识,彰显了贺兰山人不轻言放弃和攻坚克难的精神。尤其是张玉亮组长,今年已经是55岁的老同志了,却依然坚守在岗位,带队调查,曾三次参与过贺兰山的连续森林资源清查工作他认真负责,调查经验丰富,意志力顽强,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棒样,在调查过程中,时常关注大家的状态,提醒大家一定要小心,注意安全,几句常挂在嘴边的高山怕的慢摇晃不怕慢、就怕缓勤走、少缓以及起步走、回头看等朴实的话语,为我们年轻人注入了源源不断向上攀登的动力。正是像他这样优秀的老一辈贺兰山人,不断传帮带年轻同志,激励着青年人奋勇向前,披荆斩棘,完成了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这样一个又一个艰巨任务。作为贺兰山的年轻人,也将从老一辈的护林人接下新的接力棒,为贺兰山的生态护注入新的活力,更好的守护我们父亲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
头条
智能机器人
政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