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赋能筑牢长枣有害生物防控屏障 保驾护航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宁夏特色地理标志保护优势农产品,灵武长枣的产业命脉与病虫害防控紧密相连。近年来,面对绿盲蝽、蓟马、灰暗斑螟、枣粘虫、黄蜘蛛等爆发性害虫的威胁,灵武市林业和草原局专业技术团队主动作为,以理念创新为先导、监测预警为支撑、技术集成为核心、精准技术推广为抓手,构建起全链条绿色防控体系,为灵武长枣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一、创新防控理念,重塑防治思维
随着有害生物种类的动态变化,2008年发布的宁夏地方标准《灵武长枣主要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控技术规程》(DB64/T531-2008)所列灵武长枣主要有害生物种类已难以适配当前防控需求。该技术团队立足实际,创新提出"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优先、科学合理"四大原则,推动防控模式从传统化学防治向生态协同治理转型。
“过去见虫就打药,现在知道提前调理树势、改善环境更重要。”这是灵武市临河镇上桥村的枣农徐文祥防控观念转变的生动写照。技术人员通过田间指导、案例讲解,着力纠正"重治轻防"的惯性思维,强调通过培肥地力、科学修剪等健康栽培手段增强树体抗性,从源头减少病虫害滋生。在安全与科学层面,明确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要求根据害虫种类、发生程度精准施策,避免盲目用药,让“安全第一、科学防控”成为行业共识。
二、加强监测网络建设,实现科学精准预警
“这片枣园的蓟马数量近期有上升趋势,建议提前布设蓝色诱虫板。”在灵武市东塔镇果园村枣农汤淑军的长枣种植基地,技术人员依据监测数据发出预警。技术团队指导合作社、种植大户建立标准化监测点,定期记录害虫种类、密度等数据,结合气象条件和生长周期进行综合研判,形成“调查—分析—预警—施策”的闭环管理。通过积累病虫害发生档案,不仅实现了短期精准防控,更为长期趋势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撑。这套系统让防控工作从“见虫打药”的被动应对,转变为“未发先防”的主动出击,防控成本降低30%以上,农药使用量减少25%,长枣质量安全得到根本保障。
三、集成多元技术,构建绿色屏障
该技术团队在农业措施上,推广防草布覆盖、合理修剪等技术,改善枣园微环境;在物理防控中,普及色板诱杀、诱捕器等设施,每亩虫口密度降低40%;在生物防治方面,应用绿僵菌、苏云金杆菌等微生物制剂,利用天敌调控害虫种群,构建稳定的生态平衡系统。对于虫口密度超标的情况,严格指导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并明确用药时期和剂量,确保安全可控。多元技术的协同应用,让绿色防控既有“面子”也有“里子”。
四、下沉一线服务力量,打通技术推广末梢
“李工程师手把手教我们调药浓度,现在打药既省劲又有效”,提及技术服务,枣农们赞不绝口。以正高职高级工程师李占文为带头人的技术团队,坚持“一线工作法”,“通过面对面指导、手把手教学”的方式,将新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团队创新“传帮带”机制,既培养新入职技术人员快速成长,又发掘培育本地农民技术骨干,形成“专家带骨干、骨干带农户”的辐射效应。2025年上半年,发布监测预警预报4期,发放防治药物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等药物1045公斤,举办各类培训班20多场次,培训枣农760多人次,让“绿色防控”从技术方案变成枣农的实操技能。
如今,灵武长枣的病虫害防控已从单纯的技术问题,升级为涵盖生态理念、精准管理、全链条服务的系统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持续深耕,不仅守护了长枣的“舌尖安全”,更擦亮了这一地理标志产品的金字招牌,为特色农产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灵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