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标先进学经验 防沙治沙促提升—红寺堡区林草局赴灵武白芨滩自然保护区观摩学习防沙治沙技术
近日,红寺堡区林业和草原局组织局专业技术人员、生态修复项目施工及监理单位负责人一行40余人,赴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地观摩学习白芨滩“六位一体”“1+4”工程固沙技术及荒漠化综合治理先进经验。
观摩取经强本领,借鉴学习促提升。学习组一行在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负责同志的带领下,深入大泉管理站辖区防沙治沙示范区开展实地观摩学习。眺望参观近年来区域毛乌素沙地工程固沙+灌草种植成效,详细了解草方格沙障标准化扎设工艺、耐旱灌木柠条和花棒以及沙拐枣等点播和植苗技术要点,重点掌握抢墒补播植苗关键火候。同时,结合当地多年治沙实践,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技术人员分享不同立地条件、科学配置植物种类以及优化治理模式的宝贵经验,为红寺堡区防沙治沙工作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技术样板和实践参考。
感悟治沙精神,汲取奋进力量。学习组全体人员系统深入地学习了解白芨滩毛乌素沙地“人进沙退”的辉煌历程。通过详实的图文资料、生动的影像记录和实物展示,全面了解白芨滩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六位一体”防沙治沙体系,重点学习“草方格+灌木+产业”创新模式:草方格固沙打基础、灌木种植稳生态、产业发展促增收的递进式治理路径,“人民楷模”王有德同志数十年如一日扎根荒漠、艰苦奋斗的感人事迹和“宁肯掉下十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的奉献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大家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担当和干事创业的奋斗热情。
转化学习成果,谋划治理新篇。白芨滩多年来防沙治沙的经验、成果以及沙产业发展成效,为红寺堡区沙化土地治理工作提供了科学、可操作的技术路径和宝贵的管理经验。下一步,红寺堡区将立足本地沙化土地特点和生态治理需求,创新探索“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治理模式,因地制宜做好荒漠化综合治理,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监管体系,将防沙治沙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通过生态补偿、劳务增收等机制调动群众积极性,为构建区域生态安全屏障、促进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