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召开林草光伏生态协同发展“林光互补”课题中期评估论证会 ——探索“光伏+生态”新路径 助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2025年11月17日,由宁夏回族自治区草原工作站主办,宁夏大学协办的“宁夏林草光伏生态协同发展研讨会暨‘林光互补实证基地’建设实施方案论证会”在盐池-宁东降碳减排绿电替代光伏电站项目区顺利召开。会议旨在汇聚各方智慧,对“林光互补实证基地”的建设方案进行深入论证与进一步完善。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宁夏大学、宁夏农林科学院等单位的资深专家,以及自治区林草局、国家电投集团、宁夏锦润生态建设有限公司等管理单位领导和实施单位代表共同参与了研讨,为“林光互补实证基地”的建设把脉定向。

实地考察:立足现场,探寻生态与能源融合之道
实地调研为支撑,聚焦方案可行性。当天,与会专家与领导实地考察了“林光互补”实证基地的规划建设区,对项目区的自然环境、立地条件、光伏设施设备进行了实地查看,对预种植的林草种类的生存生长潜力空间进行了评估。在座谈会上,课题主持人和相关负责人针对本课题建设的目的、意义、初步设计、目标任务进行了系统汇报。与会领导和专家在仔细听取汇报后,对课题的研发方向、初步设计和前期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专家们认为,该方案目标明确、技术路线清晰、研究内容系统,特别是将光伏基础设施视为一种新的生态微环境进行系统性研究,摸清光热水土等资源的重新分配规律、植被的变异规律,对科学推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新能源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与会专家本着严谨科学的态度,围绕课题确立的三大核心任务,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课题组下一步更好地优化方案、细化技术路线提供了关键支撑。

研讨论证:集思广益,共绘新能源与生态协同发展蓝图
据悉,本课题是《宁夏林草光伏生态协同发展研究项目》的子课题,在前期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三大核心研究内容:一是开展微生境分异特征及资源再分配格局研究,精确监测光伏板下、板间、板前等不同位置的光照、水分、温度等因子变化,为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二是进行灌草种选择及适应性评价研究,重点筛选和培育如拧条、沙冬青等耐阴抗旱矮冠的生态灌草种,并探索引入欧李、罗布麻、甘草等兼具生态与经济价值的灌草种,构建稳定的林光互补系统;三是构建“光伏发电-生态修复-产业培育”三位一体发展模式,提出“光伏+生态畜牧业”和“光伏+经济灌草”两种具体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光伏板产生的微气候和水资源集聚效应,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此次论证会的举行,标志着“林光互补实证基地”项目建设进入了实质性推进新阶段。下一步,课题组将充分吸纳本次论证会领导和专家的意见建议,全面开展微环境监测、灌草引种栽培、适应性评价及“光伏+生态畜牧业”“光伏+经济灌草”两种典型发展模式的构建与验证工作。努力为宁夏乃至整个黄河流域同类区域的生态保护与绿色能源协同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样板示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