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林业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泱泱万古根与魂 ——宁夏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纪实⑥

来源: 宁夏日报 作者: 日期: 2021-01-11

人猿揖别起洪荒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

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战略高度,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宁夏的黄河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水利文化等,深度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在讲好黄河故事、展示宁夏形象上推出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搭建有品牌力的文化载体、建设有带动力的示范项目、打造有传播力的宣传平台,构建黄河文化长廊,厚植家国情怀、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时代精神,守护各民族同根共有的精神家园,使宁夏成为彰显黄河文化、展示黄河文明的重要窗口。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再次明确建设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文物保护利用、黄河文化传承创新等工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在沿黄九省区中,宁夏国土面积最小,但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却异常丰富。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宁夏的“小儿时节”起于4万年前的洪荒时代,那时灵武市水洞沟已有人类繁衍生息。水洞沟是我国发现年代最早、出土文物最丰富的三大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发现水洞沟的时间甚至要早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在青铜峡市鸽子山考古遗址,考古提取的大量炭化植物种子和形制多样的石磨盘静默无语。1万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一定也有过“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般的向往吧?

多少年,多少代,先民们始终苦苦追求着幸福安康的生活。直到202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才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性成就。

黄河文脉源流长

出中卫市区,一路向北便是祁连山的余脉——卫宁北山脚下,这里西临腾格里沙漠,东面与巍峨连绵的贺兰山相对,奔腾不息的黄河日夜相伴。

进入大麦地岩画核心地带,站在山间凹凸不平之处,一缕阳光打在周兴华的脸上,他又一次端详着他命名的 “狩猎长卷”岩画,就像端详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是人类的瑰宝”。

36年前,大麦地岩画被发现,时任中卫县(现中卫市沙坡头区)副县长的周兴华开始对此处的岩画作普查。终于,一部史前文明的长卷展现在世人面前。

据专家考证,以大麦地为中心的中卫北山岩画约有6800幅,含个体图案2万多个,其中大麦地岩画区最为集中,约6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共有岩画2300多幅、个体图像8532多个,每平方公里图像个数达568个之多,分布密度和数量在世界范围内十分罕见,超出了国际公认的世界岩画“主要地区”规定标准的140多倍,这一新的重大发现,填补了中国没有世界级“岩画主要地区”的空白。

2019年,作为国际岩画委员会委员,周兴华与考古团队在中卫北长滩村黄河岸边新发现了30幅人面像集群岩画。岩画伴随着河水的涨落出没于黄河之滨,尽显中华文化与黄河的源远流长。

黄河,不仅是一条地理之河,更是一条文明之河、精神之河,黄河文化经久不息、历久弥新。宁夏是唯一的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份,黄河就是宁夏的生命之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源文化、核心文化、主干文化,是黄河流域劳动人民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黄河流域内出现的全部文明成果都是黄河文化的要素。”宁夏博物馆馆长、研究员李进增说。

宁夏的黄河文化萌芽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孕育在新石器时代,形成于秦汉时期,揭示了黄河在中华文明演进、中华民族融合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宁夏博物馆副研究员李鹏说,宁夏的黄河文化具有全域性、根源性、多元性、融合性特点,黄河文化在宁夏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呈现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脉络,展示着移民开发的历史样本以及开放、包容的气质。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中心主任马建军说,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在宁夏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开发热潮,这些与黄河密切相关的人类活动,形成了丰富多样、内涵丰厚的文化遗产。

我区已登记的3818处不可移动文物、516处文物保护单位、75座博物馆,以及水洞沟、岩画等遗址,串起了黄河宁夏流域各个历史时期开发建设的轨迹。

2020年,宁夏博物馆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宝藏》栏目合作推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国宝音乐会,将黄河流域各段的9件国宝重器与地域文化、乐舞表演勾连融汇,激发了许多网友对家乡的文化认同、情感共鸣。

音乐会中,宁夏国宝级文物石刻胡旋舞墓门惊艳亮相。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飞天独舞”演员殷硕与同伴孟庆旸共同担任石刻胡旋舞墓门国宝守护人,通过双人舞艺术形式生动演绎了1300年前丝绸之路最炫时尚舞姿,让世人聆听黄河流域历史深处的回响。

“黄河之水要奔腾不息,黄河文化的血脉也要永久延续。必须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让每一处遗产得到重视、每一件文物得到保护、每一项非遗得到传承,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讲好黄河故事,凝聚好传承力量,这既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黄河沿岸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趋势。”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处负责人石学安说。

黄河从青藏高原发源后,一路在峡谷内激荡奔流,冲出黑山峡进入宁夏平原。宁夏平原南高北低,形成适度坡降,睿智的古人利用这一独特的地理条件,成就了“天堑分流引作渠”的引黄古灌区灌溉传奇。

2017年10月,宁夏引黄古灌区入选2017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作为黄河干流上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宁夏引黄古灌区是中国古代对大江大河有效开发和利用的范例,彰显出宁夏黄河文化对世界文明进程的独特贡献。它工程设计之巧妙,可与四川都江堰相媲美。无坝引水、渠首工程的选址、渠道坡度的设计等,都体现了古人对河流地貌、水文等自然规律的科学认知和精准掌控。在这里,每一条渠、每一处闸、每一座坝,无不展示着厚重的历史文化。

“宁夏引黄古灌区对汉代版图乃至汉唐盛世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宁夏著名史地专家、宁夏大学教授汪一鸣说,我国汉、唐时代,黄河流域在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都达到当时世界的顶尖水平。宁夏平原灌区和河套灌区一起,挺起了当时北方版图的“脊梁”。他认为,宁夏引黄灌溉在2000多年的持续运行、发展中,滋润了宁夏平原的农业文明,也孕育了灿烂的黄河文化,宁夏因引黄古灌区而形成了宁夏特色的黄河文化。

宁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吴忠礼表示,黄河文化还派生出农耕文化、移民文化、长城文化、边塞文化等,这些都与历代对宁夏引黄古灌区的开发利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实施意见》提出,推进建设黄河文化遗产廊道、建立黄河文化遗产资源库,加大对贺兰山岩画、水洞沟遗址、开城遗址等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和修复力度。目前,全区已经启动黄河文化资源普查。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快建设引黄古灌渠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公园。

自治区文旅部门正进一步梳理黄河文化在宁夏的孕育、演进和发展历程,以文物遗存为依托,以陈列展览为载体,以学术研究为立足点,以拓宽传播渠道为手段,以开展对外交流为纽带,大力保护黄河流域戏曲、武术、民俗、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扩展黄河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长城长征永激扬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2020年在宁夏视察,都留下了凝聚精神力量的金句,成为永远激励宁夏人民奋勇向前、克难制胜不竭的力量源泉。

——2016年7月18日,在西吉县将台堡瞻仰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参观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纪念馆时,习近平深情地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第二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视察时,发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号召。

——2020年6月8日,总书记来到吴忠市利通区金花园社区视察,深情对大家说,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2016年、2020年在宁夏视察,习近平总书记都要求大力发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激发干部群众奋斗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发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激励全区上下奋战“十四五”、开启新征程。

1935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红军翻越了长征路上最后一座高山——六盘山后,写下了《长征谣》(后改为《清平乐·六盘山》),抒发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浪漫主义豪情。

宁夏素有“长城博物馆”之称,烽燧、墩台、城障、关隘、城堡等长城防御体系中的单体建筑设施有1225座,长城遗迹遍及全区19个市县(区)。“烽火高飞百尺台,黄昏遥自碛西来”“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长城关外贺兰东,百草黄沙日日风”“蟠根横远塞,设险压长城”……古往今来,描写宁夏古长城的诗句数不胜数。

而“不到长城非好汉”,一扫数千年来边塞诗词的苍凉之气,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豪放的描写长城的名句,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毅、不屈、执着与自信的家国情怀。

“不到长城非好汉”,是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程上宁夏各族人民新的长征宣言书。

宁夏是“不到长城非好汉”革命精神的发源地,既有丰富的长城资源,又有丰富的长征资源。1935年毛泽东率领红军转战宁夏,留下了“单家集夜话”红色佳话。1936年,红一、二方面军在将台堡胜利会师。“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千古绝唱,将长城和长征两大资源、两大精神融在了一起。

“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孕育演绎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吴忠礼认为,在宁夏,黄河文化与“两长”文化(长城文化和长征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在打造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过程中,只有大力彰显“两长”文化,才能充分体现宁夏黄河文化厚度和文化个性。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统筹建设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

永远的长城,永远的长征。长城、长征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永远激励着宁夏人民。

2020年,在与新冠肺炎病魔的殊死较量中,宁夏人民始终与党中央同心同德、同行同向,实现了不发生死亡病例、不发生医护人员感染、不发生社区传染的“三个不发生”战略目标,用大爱和奉献换得了“疫”去春来、塞上康宁,与全国人民共同谱写了抗疫历史篇章、共同铸就了伟大的抗疫精神。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指出,就像六盘山是当年红军长征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一样,只有翻越了这座山,扶贫开发的万里长征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下,2020年宁夏人民终于翻越了脱贫路上的“六盘山”——全区建档立卡时的80.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0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9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实现了从深度贫困到消除绝对贫困的根本性转变。

伟大的抗疫精神与伟大的长城长征精神一脉相承!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我们每个人奋斗的涓滴之力,都将汇聚成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磅礴伟力。(记者 杨晓秋 毛雪皎 李 锦 裴云云 王 刚 马 楠)


<p>沙湖美景。(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马楠 摄</p>

沙湖美景。(资料图片) 记者 马楠 摄

<p>奔涌的黄河,载着我们的乡愁。(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钱建忠 摄</p>

奔涌的黄河,载着我们的乡愁。(资料图片)记者 钱建忠 摄

<p>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龙泉村通过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特色文化旅游美食节、周末集市等活动,有效拉动了旅游消费,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资料图片)</p><p>本报记者  左鸣远 摄  </p>

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龙泉村通过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特色文化旅游美食节、周末集市等活动,有效拉动了旅游消费,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资料图片) 记者 左鸣远 摄  

<p>宁夏秦腔剧团演员走进银川爱慧蒙特梭利幼儿园,用油彩给孩子们扮上“孙悟空”的戏剧脸谱,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孩子心中扎根。(资料图片)</p><p>本报记者 马楠 摄  </p>

宁夏秦腔剧团演员走进银川爱慧蒙特梭利幼儿园,用油彩给孩子们扮上“孙悟空”的戏剧脸谱,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孩子心中扎根。(资料图片)记者 马楠 摄  

<p>彭阳县金鸡坪梯田公园,游客在梯田跟着“花儿”的节奏舞动着双手。(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王洋 摄</p>

彭阳县金鸡坪梯田公园,游客在梯田跟着“花儿”的节奏舞动着双手。(资料图片)记者 王洋 摄

<p>银川国际马拉松赛现场。(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王晓龙 摄</p>

银川国际马拉松赛现场。(资料图片)记者 王晓龙 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
头条
智能机器人
政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