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护绿水青山 为华北豹营建美好家园
六盘山华北豹全家福 (图片由宁夏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提供)
“山上的豹子经常偷吃羊圈里的羊,你去山上玩要小心。”这是20世纪80年代时,老护林员郭万森给儿子郭志宏的谆谆告诫。而那个未曾谋面的“凶家伙”,却成了郭志宏心中所念。
毕业后的郭志宏选择了和父亲同样的工作,成为宁夏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一名林业工作者。工作24年间,他或听同事说起,或在媒体看到华北豹的消息,但从未亲眼所见。
直到2016年,郭志宏在六盘山林业局王化南林场一段U字形山路上巡视时,突然听到一声奇怪的叫声。他循声望去,只见一只体长约一米四五的成年华北豹,蹲在七八米远的河边冷冷地盯着他。“当时感觉头发一下就竖起来了,两条腿抖得厉害,有些站不住,脑子里一片空白。”郭志宏回忆道。这是他第一次亲眼见到华北豹,20多分钟里,一人一豹相互对望,谁也不肯迈出第一步。郭志宏静下心思考对策,一步步缓慢地退了回去,那只豹也逐渐消失在视线里。
“华北豹这种大型野兽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遇到豹动作幅度要小,否则它会认为受到威胁,发出攻击。”郭志宏说。
一次惊魂未定的相遇,并没有让郭志宏对华北豹望而生畏,反而被它帅气的脸庞、霸气的体型深深吸引。因为工作调动原因,他与华北豹的联系更加紧密。2020年初,宁夏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放团队联合重庆江北飞地猫盟生态科普保护中心(简称“猫盟”),首次在六盘山系统化开展华北豹保护调查工作,郭志宏也参与其中。
经过调查,截至2023年5月,六盘山最小可识别华北豹成体为30只,其中雌性17只、雄性8只,性别未知5只。
“华北豹是中国独有的金钱豹亚种,也被称为‘中国豹’。历史上曾因大量捕杀,种群数量急剧减少,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世界濒危物种。六盘山成为目前华北豹重要的分布区之一,与六盘山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和修复有着密切关系。”郭志宏说。
六盘山作为宁夏雨水最丰沛、植被最茂密的地方,60多年前,也曾因毁林开荒遭到严重破坏。随着“植绿”与“护绿”并行的生态保护政策的推行,六盘山森林覆盖率从宁夏1958年建区时的27%跃升至现在的66.3%。
目前,六盘山动植物种类丰富,是全国32个内陆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之一,分布着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竹类灌丛、落叶阔叶灌丛、草原、荒漠、草甸等7个植被型33个群系和95个群丛,高等植物1224种。有华北豹、林麝、黑鹳、胡兀鹫、金雕、中华鬣羚、红腹锦鸡、勺鸡等70多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动物种类占宁夏动物种类总数的85%以上。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华北豹提供了大量的食物。“从拍摄到的画面来看,六盘山上的华北豹还是比较胖的。”郭志宏笑着说。
当地护林员曾在距离固原市区十多公里的叠叠沟林场,看到了华北豹一家四口出门遛弯的温馨画面。原本在六盘山腹地出现的华北豹,这几年屡次出现在原州区、隆德县和泾源县的村庄附近,表明六盘山地区的华北豹种群数量不断扩大,有向北扩散的趋势,其活动空间和人类逐渐接近。
去年,S203线叠叠沟路段曾发生一起穿行公路的华北豹与货车相撞的交通事故。这起事故给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敲响了警钟,栖息地破碎化是华北豹保护面临的最大挑战,华北豹向外迁徙扩散时可能造成人兽冲突。
为此,我市全力实施野生动物穿行公路“绿色通道”工程,在生态核心区重点路段补充完善“绿色通道”,在新建、改扩建道路项目中规划建设“绿色通道”。并针对地方生态文明特色,制定“绿色通道”标准,为六盘山华北豹、赤狐、毛冠鹿等珍稀野生动物构筑安全屏障,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环境。
2021年,郭志宏和同事开车在六盘山二龙河林场腹地给红外相机换电池时,再次偶遇了一只成年华北豹,当时它正在防火通道上慢悠悠地散步,看见车辆不躲也不跑。
“再次见到华北豹已经没有了第一次相遇的紧张和害怕,反而感到十分亲切。六盘山是我们的家园,也是华北豹和其他野生动物的家园。”郭志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