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林业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美丽新宁夏 绿洲千里行系列报道之七|盐池哈巴湖:沙窝蜕绿洲 再无荒芜地

来源: 宁夏日报客户端 作者: 宁夏日报记者 李涛 张唯 王洋 文/图/视频 日期: 2024-08-26

8月的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湛蓝晴空上缀满大朵大朵的云,空气中弥漫着夏末的干爽,哈巴湖如同一面锃亮的镜子,镶嵌于绿荫之中。

盐池县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哈巴湖处在盐池县中部最大的流沙带的源头,土地沙化一度非常严重,重度沙化占到八九成。经过草方格固沙治沙、人工造林、封沙育林育草等措施,以及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等项目的组织实施,这里从盐池机械化林场转变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再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曾经的沙窝子蜕变成真正的绿洲,当地人见怪不怪的荒芜之地逐渐没了踪影。

盐池县林场职工响应国家植树造林号召,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宁夏日报记者温炳光摄于1981年)

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宣教科科长余殿在哈巴湖保护区工作了20多年,这些年哈巴湖的种种变化,他和同事全都看在眼里。

“长久以来,旱作农田一直是盐池县的主要耕作方式,不论开垦的土地还是被撂荒的土地,都会因为刮风导致沙化。”余殿说,加上以前老百姓生活生产方式的固化,挖甘草、砍沙蒿柴等都会破坏地表,致使土壤沙化,从而造成当地草原的退化。

一条沙漠小道蜿蜒在绿树葱绿的保护区内。

多年来,植树造林、封山禁牧、育林育草等实际举措让这片流沙带“安定”了下来,哈巴湖管理局“趁热打铁”,通过“人工点播+施肥”和围栏封育等模式,对当地2万亩草原实施修复治理。余殿说,过去一年,哈巴湖管理局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了两次阶段性草原修复效益监测,两次数据对比显示,哈巴湖保护区的综合植被盖度、草群平均高度和产草量(鲜重)都有所提高。

蓝天白云下,哈巴湖如同一面锃亮的镜子镶嵌于绿荫之中。

站在哈巴湖保护区内一处坡顶眺望,可以看到成片的沙柳随风舞起绿浪,一蓬蓬的沙蒿铺满沙地,不知名的小蝴蝶翩翩飞舞,煞是好看。

管理站工作人员在保护区进行生物多样性检测。

“这里针叶状植被比较多,阔叶树相对少,因此蒸发量也少。”哈巴湖管理站站长王自亮指着远处起伏的坡地说,诸如乔木一般都长在沙丘的丘间低地,只因地下水层较浅,容易汲取水分。而根系长的灌木、草被等则多生于坡上。

“现在降雨量基本满足这里的林带和草被生长,只要沙地不流动,草生长起来很快。”王自亮说,植被的连年变化,也让当地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有了明显增长,“以前这里能看到的大多是沙鼠、跳鼠一类,现在环境变好了,不仅是蒙古兔、雉鸡、黄鼠狼、赤狐等动物多了,就连石貂、卷羽鹈鹕等难得一见的野生动物也现出踪迹。”

王自亮与队员对森林防火设备进行日常巡检维护。

“陈叔,村子在保护区里,所以用火啥的一定要注意。”在郑家堡村,哈巴湖管理站工作人员唐少兵和同事拿着宣传页和宣传品,到村民陈生宝家进行森林草原防灭火宣传。对他们而言,森林法、草原法、湿地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已成为自己工作的一部分。

长城关脚下,古老的盐池县城焕发出绿色生机。

原来,哈巴湖管理局所辖8个林场较为分散,哈巴湖保护区126万亩的实际管理面积覆盖了30个行政村115个自然村,集体土地占到近80%,常住人口超过1.2万人。为持续巩固来之不易的治沙成果,哈巴湖管理局不断完善管护制度,在实施资源管护、森林草原防灭火、科研监测等主业的同时,不断加强对村民有关生态意识、法治等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

截至目前,哈巴湖保护区已营造生态防护林5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8.3%,并逐渐形成灌丛、草甸、草原、荒漠、湿地等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更难得的是,哈巴湖保护区还在毛乌素沙地南缘保存了面积可观、已经罕见的天然乌柳林和杨柴林,成为一种独特的植物群落。每年10月至11月,当地有多处集中连片的小叶杨树叶变为金黄,景色煞是迷人,会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赏,哈巴湖保护区也因此被称为“小胡杨”。

皮划艇爱好者在哈巴湖锻炼健身,亲近自然。

哈巴湖一处,几名皮划艇教练正在探讨教学内容,为即将到来的新一批学员做好教学准备。他们来自北京一家户外俱乐部,每年暑假,这家俱乐部都会招募北上广和国外的青少年来哈巴湖保护区参加夏令营活动。“这里环境好,孩子们不仅能锻炼体能,也可以和大自然亲密接触。”一名教练说。

游客在哈巴湖科研宣教中心参观,了解防沙治沙成果。

在这里,也能邂逅不少来此“避暑”的游客。来自银川的周女士一行十余人在房车露营地住了一晚后,对哈巴湖保护区赞不绝口:“这里空气好,也比银川凉快,我们计划秋天再来一次,一定要看看‘小胡杨’的美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
头条
智能机器人
政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