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林业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加强三北工程管护 巩固防沙治沙成果

来源: 国家林草局三北局 作者: 何志勇 日期: 2024-12-17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而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也就是西北、华北和东北。这里分布着全国84%的沙化土地,是我国自然条件最恶劣、生态最脆弱的地区。

1978年,党中央作出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战略决策。经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三北”工程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擘画了新时代“三北”工程建设的宏伟蓝图,发出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的动员令。座谈会强调,“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设期是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关键期,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施策,加强统筹协调,突出重点治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特别是在一些气候条件特别极端的工程区,要不断加强林草资源保护,科学合理的开展好工程后期的管护工作,确保种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才能实现数量质量双提升,不断巩固防沙治沙成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加强制度建设,压实管护责任

“6·6”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正式提出“联防联治”概念,为科学开展生态建设、推进重大生态工程提供了理论遵循和路径指引。日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三北工程攻坚战专班办公室印发了《强化“三北”工程联防联治工作指南》,着力打破省域、市域、县域行政界线,划定联防联治区,强化系统治理,落实管护主体、管护责任、管护周期,将建设期与管护期衔接。按照“谁受益、谁管护”原则,积极探索管护成效与利益责任紧密挂钩的林草管护机制,推行“林场+”模式,充分发挥国有林场主力军作用。推广集体林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农牧民自建自管等建管一体化模式,鼓励国有林场“场外办场”等托管方式,提高群众参与管护积极性,以共治共管持续巩固防沙治沙成果。

陕西省紧紧围绕基层林长制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基层组织能力,推动林长制高效运转。目前,全省12个市(示范区)104个县(区)1263个镇(办)1.6万个村(社区)已全面建立林长制,共设立镇级林长8316名、村级林长4.4万名。设立镇级林长制办公室1221个,建立镇村林长制制度8198项,镇村林长开展巡林48.2万次,组织体系完备、制度保障有力、运行机制顺畅的基层林长制体系已基本构建。陕西严格落实组织机构、责任划定、目标任务、报告公示、指导服务“五个到位”,切实将有名有实有责有效贯穿林长制全链条各环节,压实各级林长责任,守好辖区的绿水青山,管护好每一寸生态空间。

加大资金保障,巩固管护成果

2024年6月,财政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了《“三北”工程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为巩固防沙治沙成果,将新治理沙化土地管护、浇水、补植等列为支出专项,统筹用于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后期管护相关支出,为全力支持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构建稳定持续、保障到位、渠道多元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撑体系打牢基础。

宁夏回族自治区出台了《宁夏三北工程巩固防沙治沙成果项目实施方案(2024—2026年)》,项目涉及 4 个市 12 个县(区。管护总面积 11.62 万亩,项目建设总投资 6972万元。项目紧紧围绕宁夏回族自治区“三北工程建设成果巩固需求,对宁夏回族自治区2021年已验收合格并落地上图的沙化土地人工造林 11.62 万亩实施管护,促进未成林地尽快成林转化,增强生态系统的生态防护功能,全面提升沙化土地造林成活率和管护水平,确保“栽一片、成一片、绿一片”,进一步巩固“绿进沙退”的好势头。

扩大管护主体,增强管护力量

2023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鼓励受赈济者参加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各地林草部门积极谋划以工代赈工程项目,吸引了周边农牧民、合作社等踊跃参与到防沙治沙项目中来,不断扩大参与管护主体,增强工程管护力量。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格日僧苏木治沙项目区探索以工代赈治沙模式,明确谁的谁有、谁的谁治、谁的谁管、谁的谁用,积极鼓励引导广大农牧民自愿就近参与防沙治沙工程项目,实现治沙致富。全旗投入项目资金2683.38万元,主要以当地股份经济合作社、为农服务合作社为主体组织实施,带动周边群众300人次参与防沙治沙。项目的实施,充分发挥了以工代赈项目资金的乘数效应,构建起全民参与、群策群力的防沙治沙新格局,实现了治沙与致富双赢。

“三北工程建设成果来之不易,必须建立长期稳定的后期管护机制,继续加大中央资金支持力度与范围,持续巩固防沙治沙成果,联防联治共治共管,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
头条
智能机器人
政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