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林业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最新要闻

2011-2020年全区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6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2%——宁夏9年“染绿”10个兴庆区

来源: 宁夏新闻网 作者: 日期: 2020-07-02

一只灰蓝色蝴蝶翩然而至,停驻在一株沙柳的枝叶上。

沙柳四周,遍植柠条、沙蒿、合作杨,微风起处,漾起层层绿浪,消失在漫无边际的绿色世界里。

这里,是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也是宁夏治沙防沙的主阵地,是最具典型意义的宁夏荒漠化治理的缩影。

6月27日,站在保护区内,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张维军抬手遍指周遭:“40年前这里还是流沙滚滚。”如今,一片沙海变为绿洲,2万多公顷的南北两大核心区如同绿色的臂膀,拱卫着盐池县城,构筑起护卫宁夏东大门的“绿色长城”。

宁夏东、西、北三面分别被毛乌素、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沙地包围,且全区80%的地域年降雨量在300毫米以下,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数十年来,我区始终将防沙治沙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紧紧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沙化封禁保护等国家重点生态林业工程,进一步加快防沙治沙建设步伐。2011-2020年全区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60万公顷,相当于10个宁夏银川市兴庆区的面积,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2%。

沙龙困,物种兴

驱车行驶在保护区内,随处可见一片片光秃秃的土地,隐约透着点绿意。“这样的地在普通人眼里可能平平无奇,但它却是锁住沙龙的‘大功臣’。”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一位负责人为记者科普:治沙人通常将这种现象称为“结皮”。

2016年以来,我区每年安排资金200-300万元,专门用于禁牧封育。禁牧封育给了沙区草原植被休养生息的机会,地壳逐渐形成,沙子便被牢牢困在壳内,由暴躁变得安分。

当沙龙受困,生物种群便活跃起来。今年4月,两位“稀客”先后造访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和遗鸥。“每年春秋鸟类迁徙的季节,大量多年未见的种群都会在哈巴湖出现。”张维军说。经调查监测,目前保护区野生鸟类种类从2011年观察到的15纲29目92种,增加到2015年观测到15纲33目120种。扎设草方格的地方,一些草本植物大量侵入,生物多样性得到了良好的恢复。

“你看,在盐池境内已经看不到黄色地块了。”张维军点开卫星遥感地图,一遍一遍滑动着屏幕。画面上的盐池,绿意葱茏。截至目前,盐池县全县200多万亩沙化土地全部披上绿装,百亩以上的明沙丘基本消除,林木覆盖度、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31%和70%,年扬沙天气由10年前的54次降低到现在的9次。

点沙成金 绿色银行

当沙丘滚动的速度再也赶不上沙柳生根发芽的速度,昔日不毛之地终成沙海绿洲。

与之相对应的,是不断壮大的防沙治沙队伍和新时代扎根一线治沙造林的奉献精神,更吸引了一批企业开发沙产业,在沙区资源合理有序开发的前提下,使防沙治沙由被动防治走向了主动利用开发。

经科技人员研究论证,当地常见的抗旱灌木柠条,防风固沙之余,粗蛋白含量高,是牛羊的理想饲草。

在花马池镇十六堡生态移民新村千禾饲草料配送有限公司工作间,一捆捆被定期平茬割下的柠条原料经输送、揉丝、粉碎、包膜等精细加工,“变身”为水分适宜的饲草料。据了解,盐池县还与宁夏农林科学院等机构合作,努力通过综合利用提高灌木平茬综合效益。

自治区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这些为畜牧业养殖方式转变提供了坚实的饲草料支撑,既巩固了封山禁牧的成果,也为现代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提供了保障。

截至2019年底,盐池县先后建成饲草配送中心7个,柠条饲草加工厂8个,辐射带动加工点106个,每年为畜牧业提供饲草40多万吨。盐池县超过120万亩退化草原得以恢复,草原产草量由10年前的每亩48千克提高到147千克。全区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6.23%,比2011年增加7.53个百分点,连续8年保持在50%以上;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达459.44万吨,比2011年增加68.46万吨。

草原是重要的绿色屏障、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牧草种质资源的基因库,也是宁夏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截至2019年年底,全区奶牛存栏43.7万头,人均牛奶、牛肉、羊肉占有量分别居全国第1位、第6位和第5位,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79亿元。

宁夏将科学编制防沙治沙规划,加强小流域治理,通过实施草原生态修复、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特色经济林、水土流失治理推进荒漠化和沙化防治。同时,推进沙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各区域有利条件布局沙产业,实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的生命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
头条
智能机器人
政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