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道湖管理站刘窑头管护点区域,有一道被村民称为“乏牛坡”的沙丘。20世纪90年代,这里的流沙不断吞噬草场,连沙蒿都稀稀拉拉。1994年的春天,二十来岁的村民刘恩清晰记得他赶着牛群经过坡底,牛蹄子陷进去半尺深,拉都拉不动,累得牛直喘粗气。“老辈人说,牛到这都乏的走不动,‘乏牛坡’的名儿就这么来了”。那时的放牛娃刘恩常望着沙丘叹气:这里的草场被沙子吞了大半,牛羊越养越少,沙子治不住,日子就像被沙子埋了半截。
父辈的绿色突围
刘恩对过去的记忆,总是被那漫天的沙丘所笼罩。曾经的刘窑头村,在肆虐的风沙中艰难存续。庄稼难以生长,生活苦不堪言,村民们看不到希望,心中渐渐萌生出搬迁至扬黄灌溉区的想法。
刘恩的父亲刘占全是刘窑头村的老支书,也是哈巴湖自然保护区的初代护林员。他深知治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早把治沙的念头揣了好几年。1994年前后,他率先拉着堂弟刘占有等兄弟几个试水。头年种了三亩地,赶上旱天,半数幼苗枯死。第二年开春,哥俩把自家羊圈的粪全拉上沙丘,给新苗当底肥。两年下来,总算在沙丘脚下攒出一片不足十亩的绿地,沙柳抽出青枝,柠条开着稀疏碎花,在黄沙里格外显眼。有村民笑他们白费力气,刘占全拍拍沙柳说:先种活几棵,让大伙看看沙堆也能长出绿苗。
1996年前后,黄河流域小流域治沙工程落户这里。国家提供了柠条等耐旱植物的苗子,还给予资金补贴,为治沙工作奠定了基础。然而,当时村民们大多以养牛羊为生,区域治理要求他们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大家对治沙工程没有信心,担心会影响自己的生计,所以大都不愿意配合。
关键时刻,老支书刘占全又站了出来。他拿出前期和自家弟兄的治理成果,耐心劝说,村民们终于放下心中的顾虑,决定参与到治沙行动中。
春天一到,刘占全带领村民,带着干粮,拉着牛车,早早地来到治沙区域。他们日夜兼程,中午也不回家,全身心投入到治沙工作中。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治沙工作终于有了起色,沙丘上渐渐有了绿色的生机。
前期治沙的功劳离不开村民们的辛勤付出,而后续的治理和管护责任则也落到了保护区肩上。
护林员的接力
从父亲手中接过铁锹。2012年春天,刘占全到了退休年龄,退休前三个月,老支书带着儿子刘恩重走乏牛坡,教他分辨沙柳死活:枝条发青的是活的;干枯的皮发脆,一折就断。当巡护员聘用合同交到刘恩手中时,他没一丝犹豫,揣着聘书,扛着从父亲手中接过的铁锹,搬进了乏牛坡坡顶的刘窑头管护点。从此,这片让牛困乏的沙丘,成了他的“绿色战场”。
刘恩的“第一仗”是扎草方格。四月的沙丘像蒸笼,刘恩膝盖绑着旧轮胎皮,跪在沙地上用铁丝捆麦草,1米见方的格子,一天只能扎半亩地。“手磨出血泡,就着沙子搓一搓,继续干。”他咧嘴笑,露出被风沙磨得发亮的牙齿,“后来学聪明了,捡块驴皮垫膝盖,跪一天也不打颤。”三个月后,1000多亩草方格如金色铠甲铺满沙丘,流动的沙子第一次被“捆住了手脚”。
栽树时,刘恩把沙丘当自家院子弄:沙柳要选一至三年颗芽饱满的枝条,剪成80厘米长,垂直插进沙里70厘米;柠条种子得泡温水,泡到咧嘴了再播进草方格。巡坡时发现沙柳被沙埋了,就蹲在地里扒沙;看见柠条遭了虫害,连夜打着手电筒喷药。他的管护日志写满了“战场笔记”:“2015年4月8日,种沙柳200株,活了140株;2016年5月20日,柠条出苗350株,下雨了,苗子蹿得快。”
哪有一个护林点,哪就有一片绿。刘窑头管护点的标识牌被风沙磨得发白,却成了沙地里的“绿色灯塔”。在刘恩和同事的坚守下,沙柳、柠条织成绿网,曾经的流动沙丘变成了固定沙丘。变化是看得见的:柠条开了黄色的花,沙蒿长得齐腰高,野兔的脚印印在沙面上,平茬后的柠条枝堆成的小山·······刘恩常说:护林点不仅是个房子,更是插在沙地里的“绿色旗帜”,只要旗子不倒,沙子就别想再回来。
当老把式遇上新“武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刘恩的“战场”迎来了新“武器”。保护区依托“天空地一体化”技术,构建了智慧保护区监测网络,建立了防火云平台,实现全域动态监管。这些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灾害预警、资源管护及科研监测的效率和精度,但也给刘恩的巡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头回打开巡护轨迹,他在沙丘上转了三圈没找准定位;点开野生动植物识别,叶片纹路在屏幕上晃成重影;收到防火预警弹窗,他攥着手机跑丢了一只布鞋;填报疫源疫病数据,拼音输入法让他急出一头汗·······这些带着沙粒味的“麻烦”,像新扎的草方格边角,磨得人手生疼,却也悄悄把老把式的脚步,钉进了新时代的治沙地图。2023年夏天,乏牛坡突发柳毒蛾虫害,刘恩通过APP上报后,保护区的无人机当天就赶来喷药。“以前靠两条腿巡坡,一天只能看200亩,现在无人机半小时飞一圈,啥情况都看得真真的。”他望着天空中掠过的无人机,眼里闪着光,“科技帮咱护沙,省力又高效,连沙子都‘怕’这些新玩意儿。”
更让他欣慰的是“生态效益补偿”政策。作为社区共管巡护员,他每月能拿3000多元工资,加上湿地受损耕地补偿,年收入比十年前翻了两番。“现在治沙不是白出力,是给子孙守家园,也是给自己挣好日子。”他摸着胳膊上的巡护员臂章,笑得合不拢嘴。
沙丘上的“无字丰碑”。站在观景台上远眺,曾经的“乏牛坡”已变成“绿浪坡”,70%的植被覆盖度让黄沙彻底臣服。风从绿洲深处吹来,带着柠条花的清香,吹过治沙队员们晒黑的脸庞,吹过新一代护林员手中的巡护手机,吹过村民们挂满笑容的眼角。刘恩的巡护日志最新一页写着:“2025年4月10日,鸟类监测系统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草原雕一只……”这些数字,是他和保护区在沙地上写下的“绿色密码”。而他本人,接过父亲手中的巡护棒后,用十年时间,在沙丘上刻下了最动人的勋章——让沙子低头的绿洲。
风掠过沙丘,吹得沙柳树沙沙作响。刘恩知道,这场与沙子的“战役”还在继续,但他坚信,只要像护林点一样扎根沙地,像草方格一样织牢绿网,像沙柳一样深深扎根,这片土地终将回馈给人们最珍贵的礼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